月光博客 » 业界动态 » 银行版余额宝进退两难

银行版余额宝进退两难

3月5日中午,在金融街某大行的地下餐厅,负责同业业务的负责人一边吃饭,一边与同事交流对余额宝的看法,他们越谈兴致越高,以致吸引了很多人围在他们桌边。

“现在我们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谈论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该行一位部门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说道。但遗憾的是,这家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直至今天仍在内测中,相比之下,同是国有大行,工行与工银瑞信基金1月份在江浙试点推出“天天益”理财产品,可以把卡内沉淀资金投向“工银现金宝”。;中行与中银基金合作的“活期宝”也于2月份面世。而早在去年七月份,交行就联合易方达基金上线了“快溢通”业务。

在金融街,互联网金融热不仅限于这家银行,几乎每家咖啡厅里,都有在谈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声音。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七家银行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活期宝”、“薪金宝”、“平安盈”等互联网理财产品,而更多银行不是在积极筹备中,就是在观望。

工行方面向记者表示,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进展缓慢,主要是受制于监管机构各类监管,互联网公司几乎在监管真空中创新,极少受到各种局限,而银行则需要满足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多项指标。

实际上,银行对于是否推行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在陷于左右为难之中:不推,眼睁睁地看着存款逐步流入各种“宝”中;推,虽然可以抢到一部分存款,但进一步推高负债端成本。不宣传,货币基金产品规模有限,不足与互联网各类“宝”产生竞争;宣传,担心更多储户将存款换成货币基金,更进一步推高负债端成本。

这场博弈的根本在于用户的选择。对储户而言,如果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能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当然更好,但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安全性仍旧是第一选择,如果银行能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即使收益率稍低,仍会选择银行产品,毕竟与存款利率相比,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枷锁”下的决策

利率市场化的风一直在吹,商业银行早已有所准备,但令银行不能接受的是,没按游戏规则的支付宝携利器疾驰而来,完全打乱了既定步伐。

“我们认为利率会逐步放开,比如先放开10——20%,哪知一下子将活期存款的利率提高了几十倍,这点让我们猝不及防,仓促间推出自己的产品,但又要满足各类监管要求,还不敢宣传,担心更多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转到类余额宝中。负债端的利率高出几十倍,极大消耗了利润,是哪家银行都不愿看到的。”一位来自某国有大行的人士向记者说道。

据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支付宝开发余额宝系统时,建信基金就密切关注,并试图谈合作,但最后却不了了之;而就是当时,支付宝为找寻余额宝托管行和监督行也曾试图与多家银行接触,但大多数银行都漠视这款产品,支付宝最后选择了中信银行。“几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支付宝在做这么个事,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某大行人士说道。

而今银行正在为自己的失误付出惨痛代价,而传统的过度审慎的监管思路也可能成为束缚银行创新的桎梏。即使银行仓促推行类余额宝产品,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民生银行近日推出的直销银行即可见一斑。

2013年初,民生银行成立了跨部门规划小组,当年7月正式成立直销银行部,开始直销银行筹备和建设工作。9月16日,民生银行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在杭州签署协议,双方宣告战略合作全面启动,除了传统的资金清算与结算、信用卡业务等合作外,理财业务、直销银行业务、互联网终端金融、IT科技等诸多方面也成为双方此次合作的重点。

在杭州发布会现场,民生银行行长助理林云山向经济观察报记者称,预计10月推出民生银行电子直销银行服务。阿里小微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表示,“很快就能看到双方合作的理财业务,直销银行和手机银行将在10月左右推出。针对淘宝用户的专属理财产品将在11月份推出。”

2013年12月,记者曾向民生银行及阿里巴巴询问,何时可以推出原应在10月及11月面世的产品。阿里称,尚未与民生银行方面完成对接,而民生银行则表示,仍需要与监管层进一步沟通才能推出产品。

而建行原计划在去年12月份推出货币基金,但至今仍看不到踪迹。

中行方面向记者表示,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进展缓慢,主要是受制于监管机构各类监管,互联网公司几乎在监管真空中创新,极少受到各种局限,而银行则需要满足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多项指标。

截至目前,已有8家银行(工行、中行、交行、平安、浦发、广发、民生及广州农商行)推出了各自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即使已有银行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但从目前收益率来看,银行的产品并不占优势。从已公开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看,排名前四位的产品中没有一家是银行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受‘一对一’监管,而互联网理财监管环境宽松得多;银行负债类资金来源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要受贷存比限制,要满足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多项指标,互联网金融产品现阶段按照货币市场基金监管,不需要承担以上成本;现在各家互联网理财产品提供商压缩成本和利润,以高收益率开拓市场,颇有些‘赔本赚吆喝’的意思;而商业银行经营稳健为主,不需要也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开拓市场。因此银行系产品收益率较低”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徐奕晗说道。

不可承受的负债端

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可当日取现(T+0)的货币市场基金。T+0取现功能的创新使投资者几乎没有任何流动性损失,在支付和提取便利上实现了以往只有银行活期存款才具备的功能,因而实现了对活期存款的代替效应。“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的影响涉及到银行核心存款的流失。”徐奕晗称。

按照国际口径,典型的核心存款包括个人活期存款、商业活期存款、储蓄、可转让提款指令和货币市场存款。在我国,由于金融创新产品不多,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核心存款仅指前两项,即个人活期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截至去年底,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和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分别为145507.5亿元和178045.7亿元人民币,分别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13.94%和17.06%,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比例为12.39%和15.16%。这部分资金的存款年化收益率仅为0.35%,是银行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优质、最基础的资金来源,是每一个商业银行都积极努力获取的资金来源方式。

由于互联网理财“T+0”的特性和支付便利,活期存款的消费性需求、偿付性需求和预期性需求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替代。

这种替代效应使银行存款不断流失,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低门槛和平台特征更多吸引的是居民活期甚至部分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目前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35%,而互联网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近6%。

华夏银行研究员杨驰向记者表示,从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年报分析,负债端资金综合成本在3%左右,而整个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于16家上市银行。2013年负债端利率高企,16家上市银行负债端综合成本将高于3%,银行业资金成本将更高。如果再加上银行的风险成本及运营成本,银行的负债端资金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2013年各月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规模取平均值,模拟分别在5%,10%,15%和20%存款流失的情境下,商业银行存款综合成本和资金来源成本的变化。

仅考虑居民活期存款流失情况,若商业银行其他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平均成本按3.5%测算,当居民活期存款流失率为5%时,居民活期存款占存款总规模的比重下降为16.1%,各项存款综合成本将上涨2.2个基点至2.992%;而当存款流失达到15%时,存款综合成本就将较基准(流失率为0)情景上涨6.8个基点。

如果银行因互联网理财产品冲击而不得不提高理财产品或同业借款的成本,假设银行其他存款综合成本由3.5%上升到4%,但活期存款依然流失了20%,互联网理财有可能造成银行存款综合成本由2.97%上升到3.491%。“52个基点的存款成本上升对银行来讲几乎是不可承受的。”中国银行人士说道。

相对于居民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可能对利率价格更为敏感。若居民与企业活期存款均会受到互联网理财的吸引而出现流失,分别考虑其他存款利率在3.5%和4%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综合成本和资金来源平均成本上涨。

在居民企业全口径下,若有10%的活期存款流失将增加商业银行存款成本6.871个基点(其他存款成本3.5%)或7.962个基点(其他存款成本4%),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成本也将产生超过5个基点的压力。如果考虑在互联网理财竞争压力下,银行资金综合成本上升(3.5%到4%)和活期存款流失同时出现,存款成本和资金来源成本也都将50个基点以上。

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规模有限,近期有消息称,作为市场规模最大的余额宝规模在5000亿左右,而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03.44万亿元。

“以互联网理财产品现有规模,尚不及存款的百分之一,不足以撼动银行存款,但其成长趋势值得银行密切关注。”杨驰说道。

事实上,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活期存款的争夺。以余额宝为例,目前5000亿左右资金,对接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很难如传统货币市场基金一样进行买卖价差的投资操作,更有可能的是进入银行间市场,成为资金拆出方。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由于存款来源较少,之前一直以资金拆入为主,则可能在资金成本压力之下,利润进一步压缩。

此外,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越萎缩,从银行间市场的拆入需求越高,导致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越紧张,同业拆借利率越高。而高利率支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进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抽血银行存款。

银行负债端成本提高,资产端利率也将提高,某些利润较薄的业务将无利可图,进而停贷,以近期个人住房按揭为例。虽然多数银行并未大幅收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但此前较为普遍的首套房贷款利率85折优惠已难觅踪影。

首套房贷利率从八五折优惠对应利率水平为 5.57%,由于当前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加上银行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银行将无法开展业务。

如此,恶性循环。银行还不得自救么。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胡群

银行版余额宝进退两难

顶一下 ▲()   踩一下 ▼()

相关文章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