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博客 » 业界动态 » 扯淡的社交招聘

扯淡的社交招聘

本人在互联网营销行业混迹多年,自认为深谙互联网规则,五年前我曾在博客上发表《“智联和英才”——你为什么陷入困境 ?》一文,算是我早期对于网络招聘行业的一点看法。如今五年过去,在这五年中,网络招聘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看到有所谓的“社交招聘”冲击传统网络招聘行业的“传闻”,在这里我再提笔写一写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之所以时隔五年又重提网络招聘这个行当,是因为最近看到这样一条软文《大街网透露将逆市融资数千万美元》,不得不说这是一篇质量很差的软文,也许是报社的实习生练笔之作吧。

文中提到的几点内容,我来抛出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希望大家都能就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1)中国版的LinkedIn还是中国版的爱忽悠?

文中用LinkedIn详尽的财务数据想要说明,商务社交、社交招聘前途无量,是的,LinkedIn的强劲表现确实值得称道,但是LinkedIn的表现跟大街网有毛关系?LinkedIn是在美国的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商务社交、社交招聘这一套中国用户不买账。早期的若邻网、天际网,近期的优士网,没有一个能在商务社交上创造出中国式的成功,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而看看前程无忧最近的财务报表,前程无忧2012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604亿元(约合5670万美元),同比增长8.4%;净利润为人民币1.146亿元(约合18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8350万元增长37.3%.这样的财务表现,证明了网络招聘在中国的模式还是前程无忧等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前程无忧作为中国唯一在美国上市的招聘网站,它的表现才是代表了中国网络招聘的现状。

在商务社交和传统网络招聘的交锋中,有的人喜欢用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的表现来鼓吹社交招聘是如何优于传统网络招聘,但是从来没有人用前程无忧的表现来做例子。为什么?因为前程无忧的表现证明了,在中国的环境下,传统网络招聘从来没有给过所谓商务社交、社交招聘任何机会,因为一旦中国人有老外那样的所谓商务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前程无忧这样的招聘网站拥有的资源可以迅速的做出一个中国版的LinkedIn,千万别低估了传统网络招聘网站的创新性和行动力。

喜欢用国外成功的模式来包装自己的,一般是出于忽悠投资的需要,拿到投资后,能不能做成功那就另说了。这就是所谓“一个人缺什么,就喜欢去表现什么”。

(2)数据公司还是购买数据的公司?

文中提到大街网注册用户数达到1500万,是第二名的至少3倍。不知道这个第二名是指谁,但是我知道的是这个第一名至少应该是人人网。当然,有人会说人人网不是商务社交这个概念,不能算在内。我们姑且相信这1500万是真实的数据,但是这1500万的含金量却是低得可以,因为多数用户属于僵尸用户,这个跟其用户积累的方式有关,根据我之前一个刚从大街网离职的朋友向我透露的,大街网的所谓用户积累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的:

第一种方式:通过人人网获取到的大量用户,这个应该是其用户来源的主要渠道。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原先是从千橡互动(人人网的实际东家)的CMO,通过人人网的渠道向人人网的注册用户发送具有诱惑注册的站内信和邮件,从而获得大量的注册用户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这样获取的用户,活跃度可想而知的低。(其也在新浪微博做相关应用来获取微博用户信息,这里归为一类吧)

第二种方式:用户注册的时候诱骗其相关的同学、朋友注册。当用户在大街网上注册的时候,大街网会要求用户再填写其同学、朋友的邮箱,邀请其同学朋友来进行个人评价(懂招聘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评价没有一个HR会认可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样又获得了一层用户的关系。但是你我都可以想象的是,这样被诱骗注册的用户很难成为网站的忠实用户,顶多就是“一次足迹用户”。关于这种方式的弊端,有网友在博客中进行了披露《Darren求职记》。

第三种方式:通过招聘校园大使,让校园大使收集该校学生个人信息。据我所知,校园大使只需要获取学生个人的姓名、手机、专业即算完成一个用户的收集。而这种方式必然导致很多用户根本不知道这样一个网站拥有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第四种方式:通过发布名企的校园招聘信息获取注册用户,据我观察,大街网真正拥有的通过大街网接收简历的名企很少,多数是通过转载前程无忧等网站的名企校园招聘信息,然后将有些企业的实际接收简历的邮箱或者网址隐藏,迫使个人用户注册。

那么为什么我会得出多数用户属于僵尸用户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大街网的网站信息流来获取。如果不是僵尸用户,按照正常逻辑,按照现有1500万注册用户的数据,我们假定其有30%的活跃用户(这里活跃用户的定义为至少三天访问一次网站),那么每天应该至少有40万左右的用户访问。我们来看一段数据,大街网所转载的一条招聘信息《欧莱雅(中国)销售管培生2012招聘补招》,2012年06月11日 至 2012年07月11日期间的参与者人数只有1847人(这里的参与者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注册用户登录以后点击“网申地址”按钮的实际计数)。

那么看到这条信息的用户平均每天62人左右,这样的信息浏览量和注册用户1500万的数据不符。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大街网的所谓公司交流区的用户活跃度。这个公司交流区的作用应该是给学生用户求职交流、企业与学生互动上的。但是我随便在大街网上找两个传统校园招聘的热门公司交流区,其用户贡献的内容少得可怜:

欧莱雅交流区:从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总共只有不到100个主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其网站自身马甲从其他网站拷贝的内容以及转发的公司招聘信息。

普华永道交流区:从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总共只有不到160个主题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其网站自身马甲从其他网站拷贝的内容以及转发的公司招聘信息。

其另外两个功能频道:职业圈、校友圈,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有华丽的僵尸注册用户数据,但是缺少真正的互动交流。

(3)收入在增长还是成本在增长?

文中提到了大街网的2012年的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10倍, 2013年收入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也将扭亏。拜托,这样的描述给傻子看才会相信。至少得告诉人家你2011年实际收入是多少,2012年的收入是多少,给出具体数字,我们大家会计算到底是不是十倍。2013年收入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拜托,没人看得见你的财务报表但并不表明就可以胡扯乱造。

(4)号称占领学生占白领,实则两头都不占

文中引用了全球雇主品牌调研机构Univer-sum中国区副总裁吴刚透露的信息,根据该公司对中国100所高校的多年调研,大街网已经成为高校招聘的第一平台,其基于社交关系的互动性和粘性都非常高。不过据我所知,这两年Univer-sum对中国大学生雇主品牌的网络调研问卷并无学生获取招聘信息渠道这一项的调查,那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适度的媒体公关宣传是可以的,但是请靠谱一点,现在这个阶段你就敢说你是第一了,也不看看背后的逻辑是否走得通。

(5)一直在融资,每次千万美金,到底是多少美金?

文中最后提到“大街网上一次融资是在2011年7月,获得了富达、新东方、和通三家机构的千万美金级融资,这也是当年来国内商务社交网络一笔大的投资,也是美国上市公司新东方涉足互联网领域的初次投资。那个时候大街网的用户只有600万左右,而此次融资大街网的用户数已经翻了不止一倍。”

熟悉投资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所谓千万美金级融资,没有报具体数字,都是猫腻大大的。我只能说新东方做投资还是处于积累错误经验的阶段。现在又报出来要融资,还要逆势IPO,能不能找靠谱一点的角度来写软文啊?

来源:投稿,作者笔名:比孔明出山晚3年

扯淡的社交招聘

顶一下 ▲()   踩一下 ▼()

相关文章

发表留言